影音书画
在分垃圾这件事上,蜡笔小新、柯南比上海阿姨更专业
大阪舞洲岛垃圾处理厂。
感觉自己像被盯上了。我点开微博热搜,10条里3条是垃圾分类,点开抖音视频,首页里小姐姐们的劲歌热舞偃旗息鼓,换成了上海阿姨一脸真诚直击灵魂的拷问,“你是个什么垃圾?”
垃圾分类的消息无处不在,我们还能有个喘口气的时间吗?答案很可能是否定的。
1992年的日本动画片《蜡笔小新》被重新翻捡出来顶上热搜,只因为其中一集小新一家也被垃圾分类困扰。
我心有戚戚,决定看个悬疑剧冷静冷静。点开讲连环杀人案的影片《轮到你了》,气氛诡谲,垃圾分类间里有脚步声缓慢靠近,吓得男人猛然回头,正撞上语气悠悠的脸色煞白女邻居“垃圾有好好分类吗?没有我就诅咒你……”更直白的是嫌疑人最想杀的人第一名竟是“不会垃圾分类的人”。
掀起窗帘一角朝街角望去,作为暂时幸免的北京群众,楼下立着的还是俩普通蓝色垃圾桶,但我觉得“马上就轮到了”。
7月初正式施行的《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》像点燃了引信,在互联网上炸出层出不穷的段子,炸出一场围绕垃圾分类的全民大讨论。讨论热闹浩大,但毕竟这不是一蹴而就的事。
打造全球领先的垃圾分类回收体系,德国用了100多年;培养国民垃圾意识,瑞典花了一代人的时间;日本也在垃圾分类上长跑了40多年……纵观垃圾分类较为成熟的国家,垃圾分类已融入生活里的细碎日常。
某些教育是无声的。垃圾投放日历、垃圾分类App、饮料瓶或易拉罐“押瓶费”以及悄悄调整过的垃圾容器设计——为了“对付”偷懒不愿分类的人,瑞典政府把扔瓶罐的容器口设计成小孔状,把扔硬纸盒和纸板箱的容器口设计成信封状。
某些教育是无心插柳式的。《樱桃小丸子》里小丸子的随口感叹“值日生好辛苦”,隐含着日本幼儿园的垃圾分类教育,午餐值日生要等全班用餐完毕后,收集齐全班的牛奶盒,展开奶盒、冲洗干净,晾干再送回学校的回收站。日剧中的主人公常有在自动贩卖机旁喝饮料的镜头,倒不是渴得慌,而是日本街道并不设置垃圾桶,只在自动贩卖机旁配有可以垃圾分类的空瓶回收箱。
不过,迄今为止我看过最硬核的“垃圾分类教育片”还属《名侦探柯南》——“一不遵守垃圾分类的女子,于半夜偷倒垃圾时,被一恪守分类要求的男子杀害于街头。”
虽不至于死人,因扔错垃圾而罚款入刑、被邻居“嫌弃及教育”还是常见的后果。在美国,乱丢杂物属三级轻罪,情节严重的还可能被监禁。实施连坐制的德国,一旦乱扔垃圾被发现,当地环境警察就会发出警告。倘若再犯,整个小区的垃圾处理费都会提高,引得物业与居民自发排查“罪魁祸首”,群体间的监督压力让人不得不打起精神。
而在《名侦探柯南》里出现的垃圾处理厂也有真实场景。由宫崎骏的偶像百水先生进行外观设计的大阪舞洲岛垃圾处理厂,远远看去仿佛游乐场,不知情的人绝不会把它和垃圾联系在一起。处理厂干净整洁、色彩明亮得恍若安徒生的童话世界,红黄的条纹象征着燃烧的火焰,形态各异的可爱窗子与爬山虎装点着墙壁,标志性的长管烟囱令人想起长发公主的城堡……
大阪市小学开设了“环境科”课程,学生们将在四年级到垃圾焚烧厂课外实践,所以舞洲岛垃圾处理厂还像个对外开放的科技馆。在透明的封闭玻璃下,学生们可以看到垃圾处理的过程,并沿着一条专门设计的参观路线,通过音乐、展览、漫画、游戏等形式接受环保科普,甚至手动操作部分垃圾处理装置——操纵直径6米的机械手,抓起近10吨的垃圾。
不仅肩负着垃圾收集处理与科普的重任,舞洲垃圾处理厂可利用燃烧垃圾的热量发电21990千瓦,在满足自身需求之余,每年再创收6亿日元。
日本东京的大型垃圾处理厂附近常建有体育场,利用垃圾焚烧发电的余热供体育场的浴室和游泳池使用,使公众了解垃圾处理、回收之后对人和环境的积极影响。东京一家名为“Gomi Pit”(垃圾坑)的酒吧在一家垃圾处理厂旁开业,店主希望客人在酒吧享受生活时,也能对自己每天产生的垃圾进行反思。
垃圾分类早就不只是政府与垃圾的单挑了。比利时的首都布鲁塞尔,只要人数超过12人,就可以预约环境卫生局的团队上门宣讲科普。德国的一些大学相继设立了垃圾处理专业或课程……
日本的画风显然更“燃”,“蜘蛛侠”“超人”等东京街头的cosplay爱好者装扮成二次元形象参加非营利组织发起的捡垃圾活动。
京都、东京、札幌等地的街头还会出现神秘的武士团体,他们身着武士风格服饰,神情坚毅、气势十足地手持长械——垃圾拾捡器,维护着心中道义——“为了更干净的城市,用武士的精神向垃圾宣战”,边即兴表演武士剑术,边勤恳拾捡垃圾。遇到垃圾,他们往往先大喊一声“惩罚那些没有道德的人”,然后招式利落地将垃圾抛到身后背篓。这些“拾荒武士”有时会带领中小学生一起走上街头捡垃圾,有时全凭个人魅力,就能吸引到好奇的小朋友。
也许因为都是面向未来的事,垃圾分类上没人不重视儿童教育。
英国小朋友流行看动画片学习垃圾分类,美、澳的小朋友入幼儿园第一天就会统一组织去垃圾回收站参观。儿童带动家庭也是一项策略,德国小朋友要写环保日记,记录和父母的环保日常,瑞典小朋友要完成和父母一起垃圾分类的家庭任务。
比利时小朋友们则“因龄施教”,幼儿园课程常以童话故事为线索教习分类,中学课程便不再局限于为何分类、如何分类,转而代入垃圾分类中心员工、政府负责人、包装生产商等不同身份进行话题讨论,思考垃圾分类管理。
一个小朋友今年3岁,虽然还不知道垃圾分类是什么,但小猪佩奇动画片里“Recycle,recycle ,We're going to recycle。”的旋律一起,她就能摇摇晃晃地跟着哼唱。
社交媒体上垃圾分类的热度还是不减。没人否认垃圾分类本身的意义,但也许是一想到要把努力投入到漫长的坚持,几乎要从零开始地面对,热情里就裹挟着犹豫的情绪。
想到《蜡笔小新》里小新用奶萌的语气念叨“以后就是垃圾分类的时代了,我会不断地练习来习惯怎么做垃圾分类”。
这也许是一锤定音式的结语。
关键词: 蜡笔小新垃圾分类